#

      初中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感知培养路径研究

      作者:刘静2025-07-31 08:58:17 来源:大河美术报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教材案例与教学实践,从深挖经典作品、生活情境迁移、跨学科融合及多元评价体系等四个维度,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关键词】初中美术教学;审美感知;生活情境

          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强调以美育浸润学生、教师和学校,全面提升学生审美素养和人文素养。[1]初中美术教学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学生审美感知能力的重要任务。本文探讨初中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感知的培养路径。

          深挖经典作品,筑牢审美根基

          经典作品是审美感知培养的基石。人民美术出版社的《美术·七年级上册》“古韵悠长”单元中“雕梁画栋”一课,聚焦中国古代建筑雕刻与彩画装饰艺术。教学中,教师着重引导学生从构图、色彩、纹饰三方面赏析古建筑上的彩绘艺术。构图上,太和殿和玺彩画以对称龙凤纹为中心,借等级秩序显皇家威严;拙政园苏式彩画用“包袱”式构图,内绘山水人物,尽展文人雅趣。学生临摹简化构图,可直观感受背后文化内涵。色彩方面,和玺彩画以青绿为主调、金箔点缀,显富丽堂皇;苏式彩画用淡雅的青绿与赭石,营造自然意境。学生借助色卡对比明度与纯度的差异,能明晰传统用色规律。纹饰解读时,学生用放大镜观察旋子花纹、蝙蝠纹等细节,可理解吉祥寓意,联系民间艺术符号,体会传统纹饰共性特征,进而提升审美感知。

          以生活情境为源,激发审美兴趣

          美术源于生活,将美术学习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能激发审美兴趣[2]。例如,“色彩魅力”单元通过“自然的色彩”“心灵的色彩”“诗意的色彩”三课,强调从生活中观察感知色彩。教师在教学中可设计系列活动,开展“校园四季色彩”写生,学生用色卡记录四季标志性色彩,创作《校园四季》色块抽象画,借色彩对比与渐变展现对季节更迭的视觉感受;以“我的青春”为主题,学生选色表现青春时光,配文字说明色彩与情绪的关联,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色彩心理联想,如紫色象征神秘、黄色代表活力;赏析《千里江山图》的石青、石绿色,对比现代数码色卡的青绿色,学生用身边植物取色,体悟古人“取法自然”的色彩观。通过生活情境的迁移,学生能理解色彩不仅是视觉符号,更是情感与文化的载体,从而激发其审美感知兴趣。

          跨学科融合,深化审美理解

          跨学科融合可深化审美感知和理解。“端午传情”单元围绕传统节日展开,涉及历史、文学、劳动等学科内容。教学中可结合历史教材,分析端午节从“驱邪防疫”到“纪念屈原”的文化演变,对比不同时期端午主题绘画,直观感受市民文化的兴起。制作端午香囊时,老师可引导学生观察布料纤维的经纬结构,理解织物纹理对装饰效果的影响,分析刺绣针法的力学稳定性,讨论香料中的中药配伍及功效,理解传统工艺中的工匠智慧。跨学科学习助力学生多维度解读端午主题艺术作品,深化审美感知。

          多元评价体系构建,促进审美发展

          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新教材倡导的多元化评价,为审美感知培养提供科学反馈。教学中采用学生自评、同伴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如学生在完成绘画作业后,可介绍自己的创作思路、表现手法及得意之处;同伴互评侧重于发现他人作品的优点,如色彩搭配的和谐性、构图的新颖性等;教师评价则从专业角度分析作品的形式语言与情感表达,并提出具体改进建议。此外,教师可鼓励学生建立个人美术学习档案,记录成长轨迹与审美偏好。多元评价能帮助学生多角度认知作品,促进审美感知能力提升。

          参考文献:

          [1]杨举山.初中美术教学中学生的审美感知培养研究[J].学周刊,2025,(18):139-141.

          [2]于飞.浅谈中学美术教学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中学课程资源,2025,21(5):102-104.

          (作者单位:四川省兴文县香山民族初级中学校)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雕塑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雕塑家网]的价值判断。
        推荐艺术家/
        艺术商城/
      Processed in 0.065(s)   9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