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用解剖学是美术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20世纪初期,艺用解剖学与中国绘画的转型密不可分。它打破了为艺术而艺术的桎梏,增强了中国绘画对现实的表现。本文以文金扬的作品为例,通过对其作品的搜集和整理,梳理20世纪初期艺用解剖学的中国本土化进程。
艺用解剖学的本土化背景
西方的解剖学历史可以追溯至古希腊。文艺复兴后,在人文思想和科学的影响下,艺术家开始在作品中表现人体美,认为只有准确了解人体内部的肌肉骨骼结构,才能创作出打动人的形象。米开朗琪罗、达·芬奇等人亲自参与解剖,绘制图稿,对人体解剖学做出大量研究,将丰富的人体构造经验运用在艺术创作中。随着拉斐尔、丢勒、杰尔图等一代代艺术家的推动,解剖学发展成一门学科。
安德烈·维塞里(Andreas Vesalius)在1543年完成《人体结构》,这时的医学解剖与艺术解剖还没有划分。但事实上,医用解剖学和艺用解剖学有很大的区别,前者关注器官、生理结构等内容,要解释各种结构的生理功能;后者则负责解释人体结构影像产生的外形变化,其以医用解剖学为基础,更关注结构造型及其与整体造型的关系,探索人体运动和姿态的规律。中国古代的人物画和西方相比,有独特的绘画理论,并不以透视以及解剖理论为指导。医用解剖学首先传入国内,运用在清代医学教学领域。后来,解剖学被引入美术教学,沿用日语中的“艺用解剖学”这一称谓。
20世纪初期是中西文化交汇融合的时期。这一时期国内的学院美术教学几乎都引进了写生课程,大量留洋回来的学子将国外的绘画技巧和方法带入国内,使许多艺术家在创作上学习西方经验,观念上汲取西方技法理论[1]。徐悲鸿创建的中国现代美术教学体系,不仅研究西方的艺术理论,还要继承中国传统的美术理论,将古今中外融会贯通。这使艺用解剖学成为中国近代美术学院的基础必修课程。20世纪50年代,高等美术教育走向正规化,艺用解剖学的本土化体现了中西文化的交融过程。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以及武昌艺术专科学校的西洋画必修课表中,都有艺术解剖学的内容。中央大学艺术系的陈之佛、延安鲁艺的王曼硕都教授艺用解剖学。可见,20世纪早期的美术教学中,艺用解剖学的重要性日渐凸显。
文金扬的艺用解剖学教学
文金扬是我国20世纪研究艺用解剖学的美术家之一,对该领域的基础教学作出了突出贡献。文金扬年轻时就跟随徐悲鸿学习,1938年毕业后在重庆江津国立九中任教并兼任江津职中、育才初中教
师,1943年9月成为重庆国立艺术专科学校讲师,1946年9月随国立艺术专科学校迁校杭州[2]。
1950年中央美术学院成立后,文金扬应徐悲鸿之邀到此任教。他成立了技法理论教研室,承担艺用解剖学的教学工作,为该学科的教学和学术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文金扬深耕透视、色彩领域的研究,从事人体解剖的研究及教学30余年,撰有《艺用人体解剖学》《绘画应用透视学》《绘画色彩学》等教材[3]。其中,《艺用人体解剖学》出版于1956年,被全国美术院校用作教材,使艺用解剖学在各大艺术院校普遍成为必修课程,在美术基础理论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该教材的一大特点就是继承了中国古代绘画理论,例如引用沈宗骞的《芥舟学画编》讲衣纹的运用,用古代绘画作品《韩熙载夜宴图》《文姬归汉图》等作为例子说明表情的重要性。《艺用人体解剖学》的另一特点则是教材图片中的人物形象都是中国模特,使学生能根据中国本土人物的特点特征,学习人体造型的规律。同时,教材还使用演员模特拍摄图例,讲解不同表情下的肌肉变化、头部肌肉的表情作用,将理论和实践结合,分析了人体的结构、肌肉骨骼,还描述了这些部位随外形变化而产生的不同表现效果,使艺用解剖学更通俗易懂。
文金扬的艺用解剖学创作
20世纪初期的现实主义热潮中,艺术家为了更真实地刻画对象,需要不断钻研写实技巧,促进了艺用解剖学在艺术创作上的运用。文金扬是艺用解剖学的中流砥柱,他的作品中也深刻践行着写实主义的技巧与现实主义的民族精神。文金扬创作的《鸽子》《野禽》系列写生呈现出宁静古典的绘画技法。他践行着徐悲鸿捍卫的写实主义,不断磨炼自己的写实技巧。
文金扬的作品中,《乞丐》最为引人注目。这幅高57厘米,宽40.5厘米的布面油画不仅呈现出文金扬精湛典雅的油画技法,更体现出他对底层人民的关注,在内忧外患的国情下呈现出时代印记[4]。文金扬作品中的乞丐,正是真实社会现实的反映。与陈抱一的油画作品《逃难》相比,文金扬对人物的刻画更具备写实主义的特点,这点得益于他对于艺用解剖学的研究[5]。文国璋提到,文金扬在1943年已经开始编著《基本透视学》,同年创作的《乞丐》体现出他对于透视和人体比例的精准把握。同为艺用解剖学的研究者,与陈抱一笔下的难民相比,文金扬的乞丐是典雅古朴的,其准确的造型表现也与徐悲鸿倡导的写实主义相呼应。可以说,文金扬已将写实主义的技巧运用到当时现实主义题材的创作中。
为表达对少数民族的关怀和慰问,毛泽东提议先后组织访问团,邀请著名民主人士参加赴西北、西南、中南、东北、内蒙古等各少数民族地区访问。这股风潮下,文金扬创作了一系列藏族主题的速写。通过这些少数民族人物像,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人物形体的观察和长期的造型练习。当时,文金扬还留下了《卧姿女人体》与《男人体》两张人体油画作品。这两幅作品中,文金扬对人体解剖学的研究痕迹更加明显,对人体比例和肌肉走向的了解非常扎实,这在《男人体》中尤其突出。
20世纪50年代是中国美术的开创性时期。文金扬的《艺用人体解剖学》为中央美术学院的造型教学奠定了非常核心的基础。这个时期进入中央美术学院学习的钟涵、毛本华等艺术家,都在作品运用了该教材的技法理论,表现了自身对人体结构的深刻理解,已具备成熟气息。这种影响也扩大至后来的王少伦经典人体素描等作品中。
结语
文金扬是中国艺术发展进步的推动者,更是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基础造型理论研究的开拓者和先驱。从20世纪早期薄弱的技法教学到艺用解剖学成为造型艺术的基础学科,艺用解剖学的本土化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孙为民说:“造型结构解剖学研究的目的就是用科学和理性的思维去了解人的形态共性,从而突出表现不同人的形象特点和性格个性。”在如今的艺术专业,艺用解剖学课程已成为重要的必修课程,被艺术家充分运用在实际创作中。文金扬的研究体现了老一辈美术家的造型技法理论探索,为艺用解剖学的本土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吕澎.20世纪中国艺术史[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3.
[2]文金扬.文金扬绘画教学著作文献集[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5.
[3]文金扬.绘画色彩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
[4]迈克尔·苏立文.20世纪中国艺术与艺术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5]赵力,余丁.中国油画五百年[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4.
基金项目: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大学科研创新项目“艺用解剖学的本土化进程研究”(编号:CX2024044)
(作者陈宥伊、赵子萱系西北大学艺术学院2022级硕士,马腾宇系四川美术学院2022级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