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汲平2009-08-24 16:21:27 来源:中国雕塑家网
宗白华
龚定庵在北京,对戴醇士说:“西山有时渺然隔云汉外,有时苍然堕几榻前,不关风雨晴晦也!’’西山的忽远忽近,不是物理上的远近,乃是心中意境的远近。
方士庶在《天慵庵随笔》里说:“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虚而为实,是在笔墨有无间,——故古人笔墨具此山苍树秀,水活石润,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或率意挥洒,亦皆炼金成液,弃滓存精,曲尽蹈虚揖影之妙。”中国绘画的整个精粹在这几句话里。
恽南田题唐洁庵的画说:“谛视斯境,一草一树,一丘一壑,皆洁庵灵想之所独辟,总非人间所有。其意象在六合之表,荣落在四时之外。将以*轮神马,御泠风以游无穷。真所谓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阳,尘垢0糠,绰约冰雪。时俗龌龊,又何能知洁庵游心之所在哉!”
画家诗人“游心之所在”,就是他独辟的灵境,创造的意象,作为他艺术创作的中心之中心。
什么是意境?唐代大画家张璨论画有两句话:“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造化和心源的凝合,成了一个有生命的结晶体,鸢飞鱼跃,剔透玲珑,这就是“意境”,一切艺术底中心之中心。
意境是造化与心源底合一。就粗浅方面说,就是客观的自然景象和主观的生命情调底交融渗化。(但在音乐和建筑里,人类都创造非自然的景象,以表心中最深的意境。)
瑞士思想家阿米尔(Anuel)说;“一片自然风景是一个心灵的境界。”
石涛说:“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这说明“意境”的意义。
王荆公有一首诗:“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也。”
杨柳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
三十六陂春水,白头相见江南。
前三句全是写景。江南的艳丽的阳春,但着了末一句,全部景象遂笼罩上,啊,渗透进,一层无边的哀感,回忆的愁思,和重逢的忻慰。情景交织,成了一首绝美的“诗”。
元人马东潸有一首著名的《天净沙》小令: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也是前四句完全写景,着了末一句写情,全篇“点化”成一片哀愁寂寞,宇宙荒寒,枨触无边的诗境。
情和景交融互渗,因而发掘出最深的情,一层比一层更深的情,同时也透人了最深的景,一层比一层更透明的景。
景中全是情,情具象而为景,因而展现了一个独特的宇宙,崭新的境象,为人类增加了丰富,替世界开辟了新景。恽南田所谓“皆灵想之所独辟,总非人间所有!”这是我的所谓“意境”。
现在再引述一些我们先辈艺人的话来证实我的说法。
宋画家郭熙《林泉高致》里说:“欲夺其造化,则莫神于好,莫精于勤,莫大于饱游饫看。历历罗列于胸中,而且不见绢素,手不知笔墨,磊磊落落,杳杳漠漠,莫非吾画。”
意境是使客观景象作我主观情思的注脚。我人心中情思起伏,波澜变化,仪态万千,不是一个固定的物象轮廓能够如量表出,只有大自然的全幅生动的山川草木,云烟明晦,才足以象征我们的胸襟,灵感气韵;恽南田题画说:“写此云山绵邈,代致相思,笔端丝粉,皆清泪也。”山水成为抒情的媒介,所以中国的画和诗,都爱以山水境界做表现和咏味的中心。
元人汤采真说:“山水之为物,造化之秀,阴阳晦瞑,晴雨寒暑,朝昏昼夜,随步改形,有无穷之趣,自非胸中丘壑,汪汪洋洋,如万顷波,未易摹写。”
薛冈《天爵堂笔记》里说得好:“画中,山水义理深远,而意趣无穷,故文人之画,山水常多。若人物,禽虫,花草,多出画工,虽至精妙,一览易尽。”
宋大画家米芾曰:“大略人物牛马,一模便似,山水摹皆不成。山水心匠自得处高也。”山水变化无定形,可供心中意境的独创,所以中国画家偏爱山水题材。
徐沁说:“能以笔墨之妙开拓胸襟而与造化争奇者,莫若山水,当烟云灭没,泉石幽深,随所寓而发之,悠然会心,俱成天趣。非若体貌他物者殚心毕智以求形似,规规乎游方之内也。”
杜东原说:“绘画之事,胸中造化,吐露于笔端,恍惚变化,象其物宜。是以启人之高志,发人之浩气。”
启人之高志,发人之浩气,展开我们音乐的灵魂,无尽藏的心源,只有山的变幻灵奇是一种适当的象征素材,用来建造我们胸中的意境。这是中国山水画山水诗特别发达的原因。董其昌说得好:“诗以山川为境,山川亦以诗为境。”山川和诗底凝结是中国艺术灵魂的深处。《诗纬》云:“诗者天地之心。”
艺术意境的诞生,归根结底,在于人的性灵中。沈颢《画麈》里说:“称性之作,直操玄化。盖缘山川大地,器类群生,皆自性现。其间卷舒取舍,如太虚片云,寒塘雁迹而已。”这话探人中国人创造
心灵的微妙境地。
来源:网络
|
-
-
推荐艺术家/
-
-
艺术商城/
-
|